惊蛰,古称“启蛰”。这时天气转暖,渐有春雷,动物入冬藏伏土中,不饮不食,称为“蛰”,而“惊蛰”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。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。
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:“一候桃始华;二候仓庚(黄莺)鸣;三候鹰化为鸿。”描述已是桃花红、李花白,黄莺鸣叫、燕飞来的时节,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阶段。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同时,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,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。
(资料图)
气候
“到了惊蛰节,锄头不停歇。”到了惊蛰,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。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℃至14℃,较雨水节气升高3℃以上,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。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。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,天气不稳定,气温波动甚大。
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,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“九九”艳阳天,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,农家无闲。“惊蛰刮北风,从头另过冬”、“惊蛰吹南风,秧苗迟下种”,说的是惊蛰节的风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。“冷惊蛰,暖春分”,这是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。
习俗
惊蛰吃梨
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。惊蛰时节,乍暖还寒,除了注意防寒保暖,还因气候比较干燥,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。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,梨可以生食、蒸、榨汁、烤或者煮水。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,吃梨助益脾气,令五脏和平,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。
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“惊蛰吃了梨,一年都精神”的民谚。也有人说“梨”谐音“离”,据说,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,可保全年的好收成,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。
蒙鼓皮
惊蛰是雷声引起的。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,长了翅膀的大神,一手持锤,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,发出隆隆的雷声。惊蛰这天,天庭有雷神击天鼓,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。
“打小人”驱赶霉运
古时惊蛰当日,人们会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香味驱赶蛇、虫、蚊、鼠和霉味,久而久之,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,亦即“打小人”的前身。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: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,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:“打你个小人头,打到你有气冇定抖,打到你食亲野都呕”的打小人咒语。
养生
惊蛰节气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相对不足,养生要顺乎阳气的升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使自身的精神、情志、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。饮食应清温平淡,可食鸭血、菠菜、芦荟、水萝卜、苦瓜、木耳菜、油菜、山药、莲子、银耳、春笋、芹菜、鸡、蛋、牛奶等,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。另外,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、枇杷、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。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披发缓行,以使志生。”意思是说,春天早睡早起、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、身体健康。
(大众网·海报新闻 综合人民日报、百度百科等)
标签: